一切开放性损伤甚至小伤口均有可能发生破伤风,其病原菌破伤风杆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厌氧性芽胞杆菌。 破伤风(tetanus)是专性厌氧菌革兰染色阳性的破伤风梭杆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阵发性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
1.潜伏期平均6~10天,新生儿一般在断脐带后7天左右发病。 2.患者先有乏力、头晕、头痛、咀嚼肌紧张酸胀、烦躁等前驱症状,持续12~24小时左右,接着出现典型的肌肉强烈收缩。 3.开始感到咀嚼不便,肌肉痉挛和抽搐。 4.疾病期间患者神志始终清楚。
1.患者可有或无明确外伤史。 2.有典型性临床表现如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阵发性全身肌肉痉挛发作等。
1.将患者置于单人暗室隔离,防止声光刺激。 2.用地西泮、水合氯醛或冬眠等解痉镇静药物,如果无效可在气管切开情况下用肌松剂。 3.及早做气管切开,以保证呼吸道通畅。 4.及早使用破伤风抗毒血清注射液。 5.彻底清创。 6.应用破伤风抗毒素(TAT)
一、多有皮肤、黏膜开放性创伤史(包括分娩或流产史、新生儿产伤及脐带处理不当,特别是伤道小而深或有异物者)。潜伏期自24小时至8周或更长不等,一般为1~2周。 二、早期表现为张口困难。前驱症状表现为乏力、头痛、舌根发硬、吞咽不便,头颈转动不自如等。典型症状是在肌紧张陛收缩基础上,陈发性强烈痉挛。张口困难(牙关紧闭),随之为“苦笑面容”,“角弓反张”。 三、症状可因光、声、接触、震动、饮水、注射等诱发。发作时神志清楚。 四、局部型仅表现为创伤部位或伤肢痉挛,不遍及全身。
疗效判断标准 一、治愈标准 全身及局部症状、体征消失,无并发症。 二、好转标准 全身及局部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
支持疗法 | 抽搐 | 头痛
| 氯霉素 |氨苄西林 |庆大霉素 |
| 耳源性破伤风 |感染性发热 |喉头痉挛 |角弓反张位 |痉笑面容 |苦笑面容 |全身骨骼肌痉挛 |肾性糖尿 |手术后破伤风 |双眼抽搐 |四肢抽搐 |头痛 |眩晕 |牙关紧闭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